发布时间:2023-6-2
发布时间:2023-6-3
发布时间:2023-6-2
发布时间:2023-6-2
发布时间:2023-6-2
发布时间:2019-3-5
发布时间:2024-5-8
发布时间:2022-5-11
发布时间:2021-1-29
南京云锦、苏绣、秦淮灯彩、桃花坞木版年画……1月27日晚,“2021欢乐春节·江苏非遗文创精品展”在澳大利亚悉尼拉开帷幕,在农历新年到来之际为澳大利亚民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记者:张玥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2-4-19
发布时间:2018-8-15
发布时间:2019-3-13
发布时间:2023-6-21
发布时间:2020-6-13
13日,来自江苏5市的5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齐聚宿迁,走近大众,供观众赏玩购买,现场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记者:吴新生 刘宇轩编辑:郝广鹏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老歌手的日常更新,苏醒非常得意终于可以摆脱再就业男团能“单飞”!
发布时间:2022-11-7
发布时间:2021-2-16
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不仅是欢聚的日子,其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年春节,“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就用七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为在南京就地过年的人们送上非遗“拼盘”大餐。记者:陈思报道员:李昊、陈子嘉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4-2-16
今年春节假期,在江苏南京溧水区骆山村,当地民俗文化活动骆山大龙精彩上演,吸引大量村民、游客观看。骆山大龙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龙身长近百米,参与舞龙者有上百人。一条非遗大龙,正加速推动骆山村整合文旅资源打造“网红村”。 记者:何磊静; 报道员:汪子琦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4-3-15
在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的宣和缂丝研制所,78岁的王玉祥和家人正在忙碌着。 缂丝也称“刻丝” ,是中国传统的经纬交织丝织品,被称为“中国丝织品活化石”,也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以梭代笔”,采用“通经断纬”的丝织技艺织成,制作过程繁复而耗时,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南通缂丝织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玉祥从事缂丝制作40多年。 他在传承过程中大胆创新,把技法巧妙地运用到缂丝字画、唐卡、华服等工艺品上。 近几年,王玉祥和家人用缂丝织造技艺复制历代名画60多幅,其中多幅作品获深圳文博会金奖和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等奖项。 新华社发(许丛军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