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8-11
发布时间:2024-11-28
记者26日从文化和旅游部在福建永定举行的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共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涉及1721个县域,直接吸纳27万余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4-7-18
进入暑假,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非遗传习所迎来了106名小学员,对彝族海菜腔和烟盒舞集中学习了解,开启“非遗”学习之旅。 传习所由彝族海菜腔传承人、传唱人李怀秀和李怀福姐弟创办。从2016年开始,利用寒暑假开设假期传承班,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以海菜腔和烟盒舞为主的非遗歌舞教学。 学员后博航说:“我来三期了,学到了石屏的海菜腔和烟盒舞,还有舞蹈《马缨花》,收获了许多新朋友,觉得很高兴,很快乐。” 学员王秋懿表示:“海菜腔、烟盒舞是石屏的非遗,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和了解,把学到的东西传承下去。” 截至目前,假期传承班参学人员已达1700多人次。传习所教师李永华说:“把非遗的种子从小就种在孩子们心田里面,希望一代一代地把学到的内容传承下去,也希望更多年以后,人们还能听到石屏原汁原味的海菜腔,看到地地道道的烟盒舞。” 记者:曾维 摄制:孔祥敏 报道员:普春梅、白泉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展区和街区融合 身临其境体验蔡伦造纸 集中150余个非遗项目 近千名传承人参加
发布时间:2023-9-16
发布时间:2020-9-30
发布时间:2025-3-6
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杆洞村,51岁的苗族妇女杨洪英是苗族服饰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柳州市民间艺人。 杨洪英从小深受苗族传统文化的熏陶,7岁就开始跟大人学习苗族服饰制作,并逐渐热爱这一技艺。 自二十世纪90年代起,杨洪英开始以制作苗衣和传承刺绣文化为业,并逐渐成为大苗山里的致富女能手,带动苗族妇女居家就业。 如今,杨洪英制作的苗族服饰和文旅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随着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苗族服饰逐渐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商品。 多年来,杨洪英一直坚守在大苗山深处。她说,苗族妇女是苗族服饰制作的主力军,她们一定会用手中的针线,秀出大苗山妇女的一片“新天地”。 为了更好地传承苗族服饰制作,近年来,杨洪英经常到当地的学校、苗寨、社区等,免费传授这一手艺,让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杆洞村,杨洪英在苗衣制作基地工作(3月4日摄)。
发布时间:2020-1-9
发布时间:2023-3-4
发布时间:2020-6-13
【简介】作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之一,“云游非遗·影像展”日前精彩亮相。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腾讯视频、爱奇艺等网络平台共同承办,1600余部非遗传承纪录影像、非遗题材纪录片在线进行公益性展播。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展现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记者:周玮 编辑:苗夏阳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发布时间:2021-10-26
【非剧情类单元】忠魂凛凛 彪炳千秋——“一门四忠烈” 衡南“余则成”
发布时间:2021-10-24
发布时间:2021-2-7
发布时间:2024-10-20
近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本次博览会主题展以“非遗·非常美”为思路,设置“美在生态更生动”“美在匠心更创新”“美在乡村好光景”“美在交流与互鉴”“美在创意与共享”等重点板块。 博览会邀请21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面展现中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非遗保护成果。 博览会现场,众多非遗传承人为游客展示、讲解非遗文化与技艺,吸引游客驻足。 除了丰富多彩的传统非遗技艺,数字化非遗创新也是本次博览会的一大亮点。一些参展单位以“数”为媒,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本次博览会聚焦“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主题,突出“人民的非遗 文化的瑰宝”“融入现代生活 创造美好未来”等理念。博览会将持续5天,21日闭幕。 作者:吴飞座 唐艺航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3-6-26
发布时间:2022-1-6
发布时间:2020-12-20
12月18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在云南省景洪市公开销毁2000余件非法枪支、猎具及毁林器具。记者:孙敏、刘彪(实习)、常宗波(报道员)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2-9-25
精致典雅的苏绣、美轮美奂的“运河非遗数字长廊”、精彩纷呈的运河特色文旅产品……23日,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运河城市文旅精品展、运河非遗展、运河数字文旅产业展等在江苏苏州开展,其中,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50余项非遗项目亮相运河非遗展。 记者:朱筱 林凯 摄制:张可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