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5-23
发布时间:2025-5-24
发布时间:2025-7-13
发布时间:2025-7-15
发布时间:2025-6-24
由12位中国摩托车骑手和两名汽车驾驶员组成的车队,6月初从北京出发,近日抵达莫斯科。 本次骑行主题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由中俄摩托车联盟举办,旨在促进两国摩托车爱好者交流、增进友谊。 记者:孟菁 报道员:科兹洛夫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7-8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被誉为“中国美人茶之乡”,是全国最大的美人茶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大田县以美人茶为主导形成“一茶引领、多业融合”的现代农业格局。目前,大田县共有1300多家茶企,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0万亩,涉茶人员10万人,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40亿元。 记者:林凯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5-26
发布时间:2025-6-14
从黑白变为彩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瑰丽在镜头下“苏醒”用色彩解锁千年文明古建筑披上霞光非遗技艺跃动生机山川湖海流淌诗意2025年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走近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智慧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感受它们的温度与生命力策划:于卫亚、袁汝婷统筹:崔莺馨制作:程济安、李雨熹(实习)
发布时间:2025-4-19
发布时间:2025-7-23
今年7月,德国作家魏三唐第二次来到了安徽安庆,继续他的中医“疗愈之旅”。 去年,魏三唐前来中国多地旅行讲学,途中意外受伤,因常年接受中医针灸治疗,他选择来到安庆市中医医院就诊。这里的医生不仅为他处理了外伤,还发现了他腿部的健康隐患。回国后,魏三唐与医生保持远程联系,他遵照医生提供的健康食谱和针灸处方,不仅成功控制了体重,水肿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缓解。今年7月,魏三唐再次来到安徽安庆,接受每周三次的中医诊疗。在这座被誉为“黄梅戏之乡”的城市里,他还计划创作一部英文黄梅戏剧本,助力“中国的乡村音乐”走向全球。 作者:何曦悦、戴威、李冬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发布时间:2025-6-11
驼铃声声、丝路漫漫。历史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外的重要通道。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沿线包括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等33处遗产点。 陕西西安龙首北路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千年前,这里耸立着一座气势浩然的建筑——未央宫。汉武帝时期,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使得丝绸之路变成了一条综合性的商路、官道和文明交往之路。 张骞“凿空西域”的故事,被生动地记录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2019年初秋,在甘肃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莫高窟。虽然是第一次走进莫高窟,但是总书记对文物的熟悉程度令工作人员惊讶和感动。总书记这样讲明来意:“当前来讲,又是我们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还是再回到老的丝绸之路看一看,可以找到很多灵感。” 在汉代,从长安到敦煌沿途设置了80多个驿站。这些分布在大地上的烽燧、驿站,不仅是生命安全的保障,更是在茫茫大漠戈壁当中重要的地理导引信号系统。它们作为枢纽设施,共同构建起了一个跨越洲际的丝绸之路路网。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考察。总书记感慨系之:“看了这些文明之光、艺术之光,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之后,国内22个遗产点的保护与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随着新兴科技手段的介入和保护理念的引入,这些文化遗产点的保护与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昔日,古丝绸之路开启东西方交流的大时代,架起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桥梁。 ...
发布时间:2025-5-19
今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谈到旅游,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策划/制作:陈舒 胡碧霞新华社出品
发布时间:2025-3-26
发布时间:2025-3-25
斑驳的壁画被割裂成数块,菩萨被钉在数万里远的海外,回归不了故土
发布时间:2025-5-13
《万里归途》“外交官的后盾”特辑,殷桃万茜细腻诠释外交官家属
发布时间:2022-10-14
发布时间:2025-5-22
发布时间:202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