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3-3
发布时间:2018-3-28
发布时间:2021-1-28
没有声音,没有言语,买卖过程全靠手势交流。在安徽省合肥市地铁2号线汽车西站D出站口外,有一辆特殊的“无声”烧饼餐车。 摊主夫妇郑章勤和项燕菲都是聋哑人,他们在2013年结婚并育有两个儿子。夫妻二人虽然残疾,但坚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2016年,郑章勤的大儿子郑未来突发急性白血病,给这个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为了给孩子治病,夫妻二人卖掉了婚房、汽车,还欠下了外债。幸运的是,经过治疗,孩子的病情好转,目前已经进入恢复观察期。 为了照顾生病的孩子,郑章勤夫妻俩放弃外出。2019年,郑章勤在朋友的介绍下学做烧饼,经营起“无声下塘烧饼”餐车。早上五点起床,夜里十一二点睡觉,无论刮风下雨,郑章勤坚持每天出摊三次。
发布时间:2020-11-20
发布时间:2021-3-28
缙云烧饼是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的传统小吃,在广大食客中享有盛誉,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秀广师傅是缙云烧饼制作的代表人物,也是缙云政府认定的十个烧饼大师之一。他25岁入行,40多年的烧饼生涯里,他用初心与匠心传承了缙云烧饼制作技艺。 小烧饼拉动大产业,截至2020年,缙云烧饼产业年产值已突破24亿元,烧饼师傅平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烧饼品牌示范店已多达581家,遍及全国各省(区、市)和欧美、东南亚的16个国家和地区。 编辑:邱俊松 记者:张肇祺
发布时间:2020-10-14
传承百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吊炉烧饼,以当地旱碱麦为原料,辅以芝麻、红糖,经近二十道工序加工而成。松木炭火的炙烤下,烧饼内瓤层叠松软,外皮醇香酥脆,在每个清晨,以独有的味道唤醒黄骅人的早餐味蕾……摄制:滕义彬 王凯 马香玲 戴永欣河北省黄骅市融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联合出品特别支持:百度App、百家号、好看视频
发布时间:2022-3-19
意大利人在制作传统的玛格丽特披萨时,会把番茄酱、奶酪和意大利腊肠等放在薄脆的饼皮上面。 而在遥远的中国,缙云烧饼则是把鲜猪肉和梅干菜作为馅料塞在饼皮里面。 缙云烧饼不仅美味,还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官方数据显示,在2021年缙云烧饼产值达27亿元,相关从业人员达到2万3千人。 监制:何玲玲 阎涛 策划:袁震宇 尚军 幸培瑜统筹:王俊禄 王璐记者:王俊禄 崔力编辑:冯国芮 译审:王燕 裴蕾 鸣谢:温州市政府新闻办 缙云县农业农村局温州市海外传播中心新华社浙江分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联合制作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发布时间:2021-2-13
伴着京郊升起的第一缕阳光,这里的早晨从“吃”开始。烧饼绝对是早点铺里的主角儿,更是密云人早餐桌上离不开的。摄制:杨理光、张晓娜、杨笑哲、孟晨冉、赵丽 北京市密云区融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联合出品特别支持:百度App、百家号、好看视频
发布时间:2024-6-17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一个因“黄桥烧饼”闻名的中国小镇,却悄然与音乐结缘。镇上的孩子几乎都会拉小提琴,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小提琴……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下,黄桥已成为全球提琴的生产重镇。这里集聚200多家提琴生产及配套企业、3万多名从业人员,每年生产各类提琴70余万把,占中国提琴总产量的70%,同时也拿下世界40%左右的市场份额,被誉为中国的“提琴之乡”。
发布时间:2012-3-3
发布时间:2023-5-24
“关闭收款码提示音,遇到困难不用付款,直接拿走就行,经历都是财富,沿途的风景很美,祝你祝我都平安,加油!”印着这些字的一张纸,贴在了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一辆卖烧饼的三轮车上。靠卖烧饼营生的她,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记者:孙敏 报道员:方雯青、孔扎选晶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2-8-22
1800年前,丝绸之路的商人把西域胡饼带到千里之外的周村(今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周村烧饼已不再是人们用于简单充饥的食物,“形似满月,薄如秋叶,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是对周村烧饼的生动写照。 2008年,周村烧饼传统手工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周村烧饼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春花介绍,百余年的传承、手把手的传授,并不断突破创新,目前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已经可以使烧饼的延展厚度薄至0.35毫米。 统筹:常君丽 记者:朱晓光 报道员:王娟、宋轶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