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娅娅和她的高原孩子们 2024
主持人:
满族油画家燕娅娅,1987年开始每年前往帕米尔高原采风和写生,在那里她认识了许多塔吉克族孩子,三十多年来她陪伴并且见证了这些孩子的成长,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以塔吉克儿童和女性为主题的油画作品。燕娅娅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帕米尔高原的人们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变化,也影响和引导年轻人成为塔吉克族文化传播的使者。
发布时间:2025-6-23
六月盛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草原绿意渐浓。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雁迎来雏鸟成长的关键时期,成群的斑头雁携幼雏在水中游弋嬉戏,于河水畔草甸悠然觅食,构成一幅温馨而灵动的生态画卷。 记者:李琳海 白玛央措 画面来源:祁连县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6-30
发布时间:2025-6-30
每年六月,我国面积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呈现出一幅水鸟翔集、鱼翔浅底的画面,化身“鱼鸟天堂”。各类候鸟迁徙到青海湖鸟岛附近繁衍后代,青海湖裸鲤奋力洄游,前往河流上游产卵。这些对生命和种群延续的渴求,为“高原蓝宝石”增添了新的律动。 作者:马怡睿、央秀达珍、李宁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8-2
2025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有一抹松枝绿始终傲然挺立,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热血温暖每一缕寒风。 从晨曦初露到星河璀璨,从皑皑雪山到无尽草原,他们以“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在“世界屋脊”书写着新时代军人的担当。 这个建军节,让我们向所有坚守高原的英雄们致敬!你们的身影,就是高原上最动人的风景。 作者:黄智琪、德珍 鸣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保障部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7-16
高原夏日,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境内的野牛沟辫状河流景色壮丽如画。 辫状河流因多河道、多次分叉和汇聚而形如发辫,河流蜿蜒曲折。 记者:王艳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6-6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来看高原萌宝破壳记! 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夫妇迎来了新生命,破壳小黑颈鹤萌态十足。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记者:普布次仁、庄云凯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6-6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坐落着一座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以下简称救护站)。救护站地处阿柔乡境内祁连山下阿咪东索5A级景区内,海拔近3000米,这里年平均气温1摄氏度,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救护站占地面积3678.9平方米,是青藏高原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救护便捷的野生动物救护和繁育基地之一。 记者:李琳海、王梓涵 画面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6-13
近日,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藏族乡,杜鹃花漫山盛开。粉紫花海晕染山梁,在雪山与蓝天映衬下鲜艳夺目,淡雅花香弥漫山野,尽显高原夏日的热烈与柔情。 作者:拜永基、周盛盛、王梓涵 画面来源:互助县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6-6
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泽地带。 在西藏那曲市申扎县海拔约4700米的湿地里,一对对黑颈鹤夫妇在孕育下一代。萌态十足的小家伙身披金黄绒毛,摇摇晃晃地跟在爸妈身后,开启觅食初体验。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多措并举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黑颈鹤数量逐年递增,目前西藏黑颈鹤数量超过万只。 记者:普布次仁、庄云凯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7-20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路人,让每一个普通人说出他们心中对西藏的爱。 作者:黄智琪、卢丹阳、周昱龙、德珍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6-20
; 2025年4月,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日,记者参与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雪域瑰宝见文华”西藏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主题宣传活动,对玛不错遗址进行了实地探访。; 记者:李贺、旦增尼玛曲珠
发布时间:2025-7-19
7月15日晚,拉萨市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拉萨不夜城”在宇拓路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幕,当晚吸引5.5万人。这条长370米的历史老街串联着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沿街两侧共169个特色摊位,有藏餐、各地知名小吃、西藏主题文创产品以及非遗手工艺品等。除了各种美食,游客和市民还可以在“拉萨不夜城”看到非遗巡演和民族歌舞表演。 作者:黄智琪、庄云凯、卢丹阳、德珍 部分素材来源:拉萨市商务局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7-24
位于云贵高原、黔中腹地的清镇市,因有红枫湖、百花湖、东风湖三湖环绕而享有“高原湖城”的美誉。 除了优良的生态环境,这里的铝土矿资源十分丰富,储量超3亿吨,约占全国的10%。 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强调要持续扩大铝产品应用,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铝产业发展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我国南方铝土矿丰富的地区之一,贵州清镇正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富矿精开”战略,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吴斯洋、崔晓强 画面来源:清镇市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7-20
7月18日,贵州省毕节市2025年火把狂欢暨避暑旅游季开幕式在赫章县阿西里西·二台坡景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万余名游客和当地群众一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开启欢快的篝火晚会之旅。 记者:李凡、陈嫱 画面来源:赫章县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6-23
亚东鲑鱼生长于喜马拉雅南麓亚东河谷,仅分布于亚东县上亚东乡至下亚东乡20公里的河域内。因野生资源稀缺,人工繁育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2020年亚东县与黄海水产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在高原突破亚东鲑鱼人工繁育技术瓶颈,亚东鲑鱼孵化鱼苗从2019年的3.8万尾跃升至2024年的160.2万尾。 记者:黄智琪、丁增尼达、潘一景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2-5-6
在高原古城西宁,眼下正是丁香花盛开的时节。对一度“缺林少绿”的西宁而言,枝叶繁茂、花期较长的丁香,是大自然对高原城市“增绿添彩”的馈赠。1985年,西宁市将丁香确定为市花。 为助力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通过无菌培育等方式栽培丁香,经过多年研究和繁育,丁香品种从十余种增加到百余种,并建成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如今,西宁市丁香苗木存量超过750万株,成为国内丁香繁育品种较多、种植面积较大的城市之一,高原古城变身为“高原花城”。 记者:范培珅、李宁 编辑:蔡湘鑫
发布时间:2025-5-14
走进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一处羊肚菌种植基地,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撑开褐色“伞盖”亭亭玉立。种植户们忙着将它们采摘,准备抢“鲜”上市。 作者:张智敏、曲婷婷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5-22
眼下,正是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红米秧苗移栽的季节。阳光下,蓝天与海拔2600多米的红米稻田相互映衬,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这些生长周期长、口感特别的红米,将在240多天后成熟,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截至目前,宁蒗县永宁镇红米种植面积逾2万亩,年产量5200吨,产值2080万元。 作者:孙敏、廖浚宏 画面来源:大江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男子游四姑娘山殒命,疑因高反所致!(二) 高原病为何成“隐形杀手” 出现高原反应当“降海拔、快就医”
发布时间:202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