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5-29
麦浪滚滚,又是一年夏收时。眼下,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的63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当地种植户利用晴好天气抓紧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在宝鸡市凤翔区长青镇,田野里的小麦颗粒饱满、长势喜人,联合收割机正在麦田中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为保障夏收顺利进行,当地农业、气象、电力、应急等部门提前行动,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收割,对小麦烘干企业进行专项检查,确保“三夏”期间粮食作物应收尽收、应播尽播。 作者:都红刚;吕文博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5-4-27
近期,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今年种植的40多万亩小麦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当地有序开展春灌抗旱工作,确保农田及时“喝”上“解渴水”,为夏粮稳产丰产奠定基础。 作者:都红刚 范文斌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2-1-18
农历虎年临近,中国泥塑之乡陕西省凤翔区六营村的民间艺人们赶制泥塑,迎接新年。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胡新明今年创作的“虎虎生威”系列泥塑作品让人感受到了浓浓年味。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泥塑作品远销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都红刚;张晨俊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发布时间:2023-1-21
新春临近,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家家户户除了门前张灯结彩之外,院里还摆放着不同款式的兔子泥塑。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营村制作凤翔泥塑有着600多年的历史。 如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和村里人每年都要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制作生肖泥塑,把美好的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也助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与乡村振兴。 记者:张晨俊 郑昕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24-2-8
农历龙年即将来临,中国泥塑之乡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的民间艺人们开始赶制泥塑,迎接新年。在西府民俗艺博园的绘样车间里,几名民间艺人围坐在桌前,手执画笔在全白的泥胎上绘制轮廓线和装饰图案。笔锋游走间,一条威风凛凛的“中国龙”便跃然泥坯之上。 凤翔泥塑历史悠久,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的六营村有268户群众从事泥塑生产,年生产泥塑作品30万件以上,全村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 记者:都红刚 报道员:刘寅啸、张卫军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发布时间:2016-2-14